在第一現場冷峻的觀察和思考 (第2/2頁)
陳平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三是將紫陽縣道德模範和先進典型人物也寫入詩中。這幾位道德模範的授獎詞是否出自陳平軍之手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陳平軍一定和他們很熟悉,注意我這裡的熟悉不是說關係好或者以相處時間長短而衡量的熟悉,而是精神世界的光明。只有精神豁達的人才能領悟這種君子之風,正所謂小人眼中無君子,故而也不多做解釋。我想說的是詩人關注現實,並不逃離,而是把這先進的力量澆灌於詩中,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氣質。任何人的創作都不能脫離當下這個時代,時代是一個巨大的寶藏,作者只有緊跟時代,不斷進行有價值的尋找和“加工”,才能寫出不愧於時代、不愧於讀者的作品。而陳平軍恰恰就做到了。
第三輯為“望他鄉”,鄉愁的精神乳汁如一曲委婉的紫陽山歌,多少離愁、多少悲歡都盡在“他鄉”或“火車上”,本輯中多以隱喻、轉喻、擬物等象徵手法,將鄉愁這一永恆的精神命題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更震撼人心。但在閱讀中又不免引人哲思,其節奏感和韻律感都十分舒適,真是慨當以歌呀!
第四輯“家譜記”,是全書的精神高地。本輯散文詩在陳平軍創作之時就被《散文詩》和《上海詩人》兩刊分別重磅推出。《散文詩》雜誌曾以頭條詩人的形式推出他一組散文詩並配發評論和創作談,其在詩壇影響力可見一斑。“家譜記”算是陳平軍在地方誌和散文詩中找到平衡點,精神力量與理性思辨相互交叉的代表性作品。特別是他在《“義”保平安》中提到了義門陳氏七兄弟和三千族人的事蹟,一是兄弟七人抗金,征戰沙場,七人毫髮無損;二是在頻繁的天災和戰亂下,三千族人,互相禮讓,共渡難關,全都安然無恙。我是相信“義”
在關鍵時刻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正所謂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義,正之氣也。
通讀《紫陽書》,既是瞭解作者寫作的心路歷程,也是自我學習與反思的一個過程。陳平軍運用大量寫實的手法,在日常思考與智慧的較量中,重塑了散文詩的本義屬性,從而保留了原生態的特徵,讓其詩文更值得咀嚼和思考。最後,祝陳平軍在散文詩的創作上不斷突圍,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