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都不是。至於現代“紳士”們,則八成是不會把手機、呼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都別在皮帶上的。
此外如“烏紗帽”、“石榴裙”,也都用於指代某些特定身份的人。“烏紗帽”是明代公服,“石榴裙”是唐代時裝。戴“烏紗帽”的好歹也是個七品縣令,穿“石榴裙”的則多半是都市麗人。再如“紈絝”,原本是指用細緻潔白的薄綢紈做成的一種不連襠的套褲絝,類似於今之開襠褲。這種服裝,依例只有貴胄子弟才能服用。貴胄子弟穿著這樣“又輕又薄”的開襠褲到處吃喝玩樂,尋花問柳,自然“輕薄”得可以,所以“紈絝”又用來指古時的“高幹子弟”和“輕薄少年”。至於長衫,則為儒生之服飾。孔乙己的一件長衫,儘管又髒又破,卻決不肯脫下,就是害怕丟了他讀書人的身份之故。
<strong>人生禮儀</strong>
一個人的服飾既然由身份來決定,那麼,身份的獲得也就當然由服飾來表明。比方說,授予學位要戴博士帽,授予軍銜要換肩章等等。人的一生中,身份顯然要屢屢變化:成年、婚娶、生子,最後要死。有的人,還要擔任和晉升職務,獲取功名。這樣,服飾的變換便貫穿一個人的終身,成了一個人的人生禮儀。
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冠禮和笄禮,說白了,就是改變髮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發的。嬰兒生下三個月後,要選擇黃道吉日,剪一次頭髮,只保留兩小撮。這兩小撮頭髮,男孩留在左右兩側,有如牛頭,叫“角”;女孩則一前一後,有如馬首,叫“羈”。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也就在這一天,母親把孩子抱去見父親,父親拉著孩子的右手或撫摩著他的頭,給他起一個“名”。這一儀式,無妨叫做“命名禮”。它標誌著承認孩子已正式來到人問,加入家族。
剪去的頭髮長出之後,便不再剪,而是向兩邊分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