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見身心一體,心由身定。
一個人的“心”既然是由他的“身”來定的,那麼要得到他的“心”,便必然在這個人“身”上打主意,甚至要在他的服飾上做文章,比如清人人關後之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即是。這些南下的征服者們堅信,只有當中原漢族在服飾上與自己“俱為一體”時,被征服者才會和自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不會再把滿人看作“夷狄”,對於大清帝國的興衰榮辱,也才會“感同身受”。果然,清王朝覆滅時,許多漢人都如喪考妣,堅決不肯剪掉頭上的小辮子。反倒是“皇帝陛下”溥儀本人,帶頭革了那辮子的命,害得宮裡宮外遺老遺少們,一個個都跟丟了魂似的。
同樣,在日常生活中,對一個人的“關心”,也往往落實在對方的“身”上。比方說吃飯的時候給人家夾菜啦,天涼的時候提醒別人“加件衣服”啦。因此,關心又叫關懷、體貼,亦即“貼身”。身體相貼,體溫相存,所以又叫“溫存”。衣服穿在身上,其間當然有“溫”存焉。就連小動物都知道,天寒地凍的時候,要互相依偎在一起。故而共衣便是體貼,體貼便是委身,委身便是交心。實際上,當一個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它披到另一個人身上時,他們的心確實是“緊緊貼在一起”了。
與子同袍,能不是一種很重的情分嗎?
衣人之衣,能不“懷人之憂”嗎?
<strong>衣與依</strong>
其實,衣服衣服,衣與服,都有文化內涵。
先說“衣”。
衣是最貼身的東西,而貼身也就是“依”。依,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人在胞衣中成形。去掉這個人形,剩下的部分,便是甲骨文的“衣”字。所以,衣,最早是胎兒的胞衣,即“人之衣”。同時,衣也就是依,起先是胎兒之所依託,後來是人之所依。人們裹在衣服裡,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