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胎兒裹在胞衣中,衣服,豈是小看得的?
這樣一來,共衣就是共依共同依託同一物件,或互為依託,而同袍就是同胞好像一母所生,有了血緣關係。兩個人,如果既同火共食,又同袍共衣,那就既有同一生命源頭,又有同一生命依憑,肯定會親如兄弟情同手足,成為“穿一條褲子”的鐵哥們。
其實,“衣”這個字,本身就有“相依”之意。衣字的字形,無論甲骨文、金文、還是篆文,都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甲骨金文“象曲領,兩袖中空,左右襟衽掩合之形”,看來真是上衣的形狀。篆文卻是上面一個“人”字,下面也是一個“人”字,許慎說“象覆二人之形”。覆即顛倒、翻動。這兩個人在那裡顛來倒去地幹什麼呢?當然是在“體貼”。後來這兩個相互體貼著人的中間又多一個較小的人大約是生了孩子,就成了甲骨金文的“依”;孩子長大了站在兩個人的旁邊,就成了篆文的“依”。孩子總是要依靠、依賴、依傍大人的。可見,衣也就是依,就是相互依存,甚至相依為命。
這當然很重要。所以“依”這個字的使用頻率便很高:依傍、依從、依附、依歸、依順、依隨、依託、依循、依仗、依允、依照、依憑、依據、依靠,甚至依賴。這也不奇怪。依,首先是二人關係,或人際關係,或人與人的關係。這種關係,在以群體意識為思想核心的中國文化這裡,當然是頭等重要的關係。
依則戀。依戀是中國人所謂“人情”的核心。父母在,不遠遊,承歡膝下、繞行膝下等等,講的都是依戀之情。戀家、戀國、戀父母、戀故鄉,甚至戀古人,也都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就說鄉戀。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鄉戀之情的,真是何其多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劉皂;“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高適;“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