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橘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太平血 !
商業和金融是一對永遠分不開的孿生兄弟,早在道光二十五年,就有英國的銀行在中國開設分行。英國麗如銀行首先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它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西印度銀行,1845年擴大規模,改換名稱,並且把設在印度孟買的總行遷移到英國倫敦,同年4月在香港和廣州設行,1847年在上海設立分理處,表明外國資本的侵略勢力開始由南向北推進。
與麗如銀行同時獲得英國政府“皇家特許狀”的還有有利銀行的前身亞細亞特許銀行。亞細亞特許銀行1854年在上海設立代理機構。太平軍佔領上海後,由於工商業進一步發展,該銀行在上海的代理機構於1856年改為分行。
所謂特許銀行,即殖民地銀行,它代表了正在興起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向外擴張的。而此時的亞細亞特許銀行與歷史上的頗有不同,因為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克利福德的緣故,羅斯柴爾德家族很看好太平軍在東方的這場內戰中的成就,他們認為太平軍將在數年內完成中國的統一,於是羅斯柴爾德家族迅速的調整投資策略,於是亞細亞特許銀行當中很大一部分資就本來自於英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1856年,法國也不甘寂寞的在上海開辦了法蘭西銀行的分行,但與資本雄厚的英國銀行相比,法國人的銀行影響力頗小。這個時期外國銀行包攬了中外貿易中的匯兌業務、買賣遠期匯票同時吸收存款,辦理放款和在香港發行鈔票。
雖然此時已經有外國銀行介入,但總體來說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影響不大,中國的金融業此時還是處在高度自由的市場形態,即民間資本、錢莊佔據了整個中國金融業,不論是清廷也好還是太平天國也好,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政府影響金融的手段。
早在蘇福新政的時候,蕭雲貴和洪韻兒其實就考慮過銀行、發行鈔票和金融業務方面的改革,但那時候蘇福新政涉及的事務太多。而且西殿還沒有取得太平天國的控制權,所以暫時擱置了。在進入天京和接收江西、安徽等地盤之後,西殿上下又致力於穩定地方、消除天京事變的影響,是以這方面的事務也就一直沒有提及。
如今幾個月過去了。各地已經穩定下來,秩序已經恢復,蘇福新政也逐漸開始在天國內部進行推廣,改革舊有的太平天政體系也平穩展開,可以說進行太平天國全國金融改革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了。
洪仁玕在金龍殿上的短短几句話點醒了殿上一干有遠見的人等,蕭雲貴、洪韻兒左宗棠等人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