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是非功過 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第2/3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璋主編《秦漢史》。
不能說武帝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有了理論和制度的自覺。但他有政治天賦和帝王直覺,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鞏固政權,尤其是鞏固皇權。只要能實現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種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學,興儒術,開言路,薦人才,卻又留心俗務,重用酷吏,獎勵軍功。他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為他並不獨尊儒術,只獨尊自己。
那麼,漢武帝的手段又是什麼?
對外開邊,對內收權,一手抓官,一手抓錢。
代表著這一整套治術的,是衛青、公孫弘、張湯和桑弘羊。衛青是軍人也是外戚,公孫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張湯懂法,桑弘羊會理財,漢武帝得心應手。
是啊,有錢就能做事,有兵就能護家,懂法就能治國,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飾太平。結果,漢的版圖面積比秦大了一倍,統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漢興,原因就在這裡。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304M8.jpg"/>
據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
漢武的帝國,也就是這樣煉成的。
支撐帝國大廈的則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權、官員代理和倫理治國。前兩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後一根卻是漢武帝所立。但,正是由於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變成了漢政和漢制,帝國制度也才立於不敗之地。[29]
那麼,什麼叫“倫理治國”?
其實就是周人主張的德治和禮治,因此也可以說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對立的。周是邦國制(封建制),秦是帝國制(郡縣制);周政講王道,秦政講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禮治。
秦政是刑治和律治,號稱法治。
漢武帝卻在延續秦制的同時,也繼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兩週。因為德治和禮治的統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軍國主義和嚴刑峻法只能維持表面的太平,統一的思想和價值體系才能保證長治久安。
要實行德治和禮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儘管武帝本人並不尊儒,宣帝更明確主張王霸雜用,但獨尊儒術卻仍是漢武以後的基本國策。
這個國策也為後世王朝所採納。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張的宗法制和禮樂制也照樣實行。這樣看,所謂“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實是該叫“百代皆行漢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