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機N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了一位老師,一共加起來就四個老師。
小學裡的學生也不多,小班二十七個學生,大班十六個學生,按照校長的說法,很少有學生唸完小班後繼續念大班,往往都是學了幾個字後,就回家務農了,家長送他們過來唸書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他們不做睜眼瞎罷了。
任職第一天,阿蕪看到應該去小班上算術課的一位女老師帶著織了一小半的毛線過去,然後讓孩子們去地裡挖番薯,學校後面是一塊自留地,裡面種滿了農作物,阿蕪從那些老師口中得知,這些農作物都是學生們種的,老師只是輔助教導,而最後的成果卻是歸於老師的。
“難道孩子們不用上課嗎?”
阿蕪很好奇,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上啊。”
那個織著毛線衫的女教師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過算術課不用天天上,這些孩子中能有幾個會念初中的,比起教他們算數,還不如教會他們怎麼種地呢。”
“葉老師你剛來,不知道情況,其實除了縣裡的小學,咱們這些公社學校都是這樣的,就算是縣裡的小學,每年秋收也會安排學生來咱們這兒拾麥穗呢。”
女教師對此不以為然,而學校裡的學生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一聽到不上課還有一些孩子咧著嘴笑,一溜煙跑到地裡,掘著泥土撒歡。
其他老師對這樣的畫面也已經習以為常了,他們都覺得,既然這些孩子註定將來是要下地幹活的,為什麼就不能提早開始適應種地的生活呢,更何況這會兒在公社小學教書的,本身不一定具備教書的能力,很多還是因為家世背景給力罷了。
比如這個織毛線的女老師,公社書記是她小叔,還有學校的校長,他堂弟是給縣委領導開車的,他的學歷也就初中程度,這已經是全校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
另外兩個老師也不外如是,阿蕪猛的發現,這個學校裡似乎除了她這個新來的老師,所有人都很滿意現在的教學模式,也不打算改變。
不,這裡頭還有幾個例外。
——
在這個隨性的學校裡,阿蕪既可以是語文老師,也可以是算術老師,偶爾還能夠兼任地裡和自然課的老師,別看公社小學師資力量不靠譜,每年從教育部領取的課本可不少。
除了這幾門課程外,還有類似《記賬常識》和《農業常識》等課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公社小學原本的幾位老師也不算不務正業,至少《農業常識》這一門課他們教的很認真,不僅教理論,連實踐都安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