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程都督、各〔應〕省長宣佈宋案證據通電,及趙總理對於各項證據剖析申明通電,知將來非訴諸法律,必不能證清案源,以安英靈而彰公道。在證據中,一月十四日趙總理致應犯函“密碼送請檢收,以後有電直寄國務院”一節,國務院為各部長官會同辦事之地,私計陰謀焉能出此。即此一節,已足證趙總理與應直接交涉,斷無特別隱事。直至三月十三日應犯致洪電,始有“若不去宋”之語,更可知謀宋動機,系當時由應動議主謀,洪且在被動地位,何論總理。將來水落石出,有罪無罪,必足以昭示天下,此固無庸為趙總理慮者也。惟是當此案未明之時,輿論分歧,趙總理不免處於嫌疑地位。國務總理既處於嫌疑地位,國人之信任心或因之薄弱,一切政務何能積極進行。武微聞總理前已提出辭職書數次,我大總統為保持全國政務進行計,似應准予暫行辭職,靜候該案結清,再行復位,庶此案不致牽動政府,民國前途或增穩固。武困思熟慮,以為似應如此,始足以維持大局。一得之愚,是否可採,伏希酌奪,敬請鈞安。孫武叩。[96]
在此情形下,趙秉鈞又一次提出辭職。據5月2日《亞細亞日報》載,“趙總理日前面謁總統,力陳病體不支,堅求辭職。總統頗致慰留之意,而趙退志甚堅,回寓後即飭辦免官呈文,立時呈遞”。[97]呈文以“日來頭眩益甚,困頓不支,力疾從公,倍形竭蹶,設有貽誤,關係匪輕”,請求“准予免官,俾資調理”。但袁世凱並未批准免官,而是批示:“該總理病體未痊,應給假十五日,俾資調理。所請免官之處,應毋庸議。”[98]同時令段祺瑞暫代國務總理,接著又令言敦源暫代內務總長。對於這一人事變動,張國淦記道:
宋案出後,舉國譁然,除公佈文電外,空氣緊張,日甚一日。府方正籌對策,適四月三十日,府秘書長梁士詒自滬返京(在宋案前梁以私事去粵),建議:“此事只有先免趙職,改任唐紹儀,另組內閣,以平民黨之氣。至趙有無嫌疑,再待國民評判,庶可緩和。”其時,趙辭職呈文已遞多日,總統採用梁說,即令府秘書辦趙秉鈞免職、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命令。當電召我到府,囑將命令帶院,由總理署名,交印鑄局發表。時有一人在座(不識其人,年約五十歲以上),力言為“漢殺晁錯,不能止吳濞之兵。總統能始終遷就,即可犧牲晁錯;若果有決心,今日萬不必出此”云云。袁遲迴半晌,將命令收回。至五月一日而陸軍總長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之命令下矣(內務總長以次長言敦源代理)。[99]
此段中,“宋案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