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能為了一個無望獲得的總理位子而去殺害宋教仁呢?
第三,國務總理一職由誰來擔任,並非袁世凱或某一黨派可以自行決定,更非趙秉鈞個人可決定。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趙秉鈞是為了保住自己國務總理的位子而主謀殺害了宋教仁,似乎只要宋教仁死了,國務總理的位子就非他莫屬,這實在是很幼稚的邏輯。且不論當時臨時政府即將結束,趙秉鈞本來就將卸任,也不論袁世凱心目中正式政府總理人選並非趙秉鈞,就算不存在以上因素,總理一職豈能由趙自行決定?觀民國建立未久而各黨激烈角逐,政見紛歧,以致內閣屢倒,便可明白此中道理。即以1912年9月內閣更替為例,當時袁世凱和黃興商定的總理人選本為前清時曾任廣西巡撫、後又加入國民黨的沈秉堃,只是由於黃興未能與其他國民黨主要人物協商一致,這才“使黃氏與總統接頭之第一著即歸無效,而趙內閣因之發生”。[196]宋教仁就是當時反對沈秉堃的人之一,他在國民黨理事、幹事會上提議道:“沈之不能勝任總理,國人皆知。如果沈為總理,則國民黨無價值矣。與其推沈,不如與趙秉鈞,因趙亦掛名同盟會也。”眾以宋教仁所言為然,於是“決議認趙為總理”。[197]可知,趙秉鈞本來就是以替補人選出任總理的,故趙曾對人說:“我算不了什麼,不過因為缺少一件東西,故用我這個竹竿子撐撐,我固決非國之棟樑也。”[198]而當刺宋案發生,趙受到懷疑後,他又在袁世凱前抱怨:“我不願為總理,實以總統委託,不敢放棄國民責任。”[199]趙秉鈞在清末民初政壇起起伏伏,應該說對於政壇鬥爭的複雜性有清醒的認識,豈能自以為殺了宋教仁,總理一職便如探囊取物?何況從國民黨方面看,一直存在“黃內閣”和“宋內閣”兩種不同主張,[200]從未做出過由宋組閣的決定,趙秉鈞如何能將其確定為暗殺物件?
總之,趙秉鈞作為一個即將卸任的、對正式政府總理並無覬覦之心的臨時政府總理,絕不可能為了一個無望獲得的正式政府總理位子而去殺害與自己關係密切,並且未必就將代表國民黨組閣的宋教仁。退一步論,假設趙秉鈞如百年來多數人所以為的那樣,為“長保”其權位而主謀殺害了宋教仁,那麼試想一下結果,必然只有兩種。一是刺宋成功而事不暴露。在這種情況下,刺宋雖成疑案,但人必懷疑趙為主謀,趙豈能保證仍為總理。二是刺宋雖成功而事情暴露。在這種情況下,趙必被追究責任或受攻擊,總理一職更不可能獲得。故趙若真欲保其總理位置,小心謹慎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