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第6/16頁)
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想,經常拿來和基督教教義相對照,如老子作品中的一句箴言:“報怨以德”,也是黑塞自己的座右銘,在他的藝術實踐中便具體化為一種提倡返歸自然的傾向,作為對抗或者戰勝罪惡的社會現實的手段。《彼得·卡門青特》正是這種思想的第一次實踐。
《在輪下》取材於黑塞在毛爾布侖神學院的一段親身經歷。小說主人公漢斯·吉本拉特出身低微,但聰明勤奮,他的父親和教師想把他培養成模範學生,以便將來出人頭地。吉本拉特被迫放棄一切兒童樂趣,被迫放棄遊戲、體育和友誼,被生硬灌輸了許多枯燥無用的知識,結果毀了吉本拉特的身心健康,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家後仍十分消沉,最後由於醉酒而誤墜河中溺死。
《在輪下》透過吉本拉特的遭遇,批判了德國的教育制度。教育問題是當時流行的題材,托馬斯·曼、亨利希·曼、羅伯特·莫西爾等都寫過有關這一題材的重要著作。這部小說寫於黑塞和瑪麗亞·貝諾利婚後第一年隱居於波登湖畔幽靜的小村莊加恩霍芬時期,正是黑塞早年生活最美滿和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小說在描繪主人公童年時代的省區景色和氣氛上的和諧優美,和主人公心靈遭受摧殘和扼殺的現實恰成對比。這兩種鮮明的對比也正好說明作者此書受到兩種不同評價的原因。由於牧歌式的浪漫情調和絢麗的家鄉風光獲得好評,由於如實地敘述主人公的經歷而受到指摘,有些評論認為《在輪下》與其說是小說,倒更像是報告文學。
《克諾爾普》由《初春》、《懷念克諾爾普》和《結局》三篇連續性的小說組成,是黑塞著名的“流浪漢體”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到處漂泊的流浪漢,他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給農民講故事,為少女們歌唱,或者躺在鮮花綻放的農家園子裡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所到之處,給人人帶來幸福。克諾爾普就這樣流浪了許多年,當他年老而且病重時,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迴歸故鄉。在一個大風雪之夜,他向上帝懺悔自己無用而錯誤的一生,但是上帝向他微笑,說他是自己的愛子,因為他不斷地把喜悅和自由帶給所有的人,克諾爾普和上帝對話後在大雪中安寧地長眠了。
《克諾爾普》的第一部分《初春》發表於一九○八年,和第三部分問世相隔有八年之久。這是黑塞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他在一九三五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作家描繪吸引自己的東西,而克諾爾普這個形象對我有極大吸引力。他是‘無用的’,可他很少幹壞事,比那些有用人壞事幹得少得多,而評判那些人不是我的事。我深信,若是像克諾爾普這樣有